又是一个一周的短差,来去匆匆。依旧是白天各种开会,各种social,跟所有认识的人打招呼唠家常,跟不认识的但有来往(或者即将来往的)熟悉并打交道。本文没什么主题,就是所见所聊所感,totally personal。
(一)
先说我老板G君。G君有10个US Patents,10年engineering工作经验,13年management工作经验。
他第一次来CNRD时,我和他曾聊了二十多分钟。他一直作为一个旁听者静静地听我的自我介绍,偶尔会插两句话让我就经历过的一些事提提看法,比如说scrum,python。那时对他印象还不算深。
他第二次来CNRD时,有次我负责领他去餐馆吃饭。他拎着皮箱去的,皮箱里有一本厚厚的书,撑着外侧的兜子合不上。书是上千页的那种大砖头。我问他是什么书?他说是 SRX cookbook,他想尽快熟悉我们的产品,就在amazon买了本带在飞机上看。我对他顿时肃然起敬。在途客圈,我喜欢招爱读书的工程师,面试时也会和对方聊聊最近读过什么书。我喜欢爱读书的人,因为读书要么能更新你的思想,要么能更新你的技能。愿意读书,便不会墨守成规。
其他深入接触到他的人,都认为他很注重细节,提问一针见血,并且雷厉风行。这次在Sunnyvale和他前后开了6次会,这个评价我认为恰到好处。一般而言,一个做了十几年管理者,已经离技术有相当的距离,但他似乎不同,还在不断跟踪和了解技术,并琢磨怎么能将这些技术用在daily work上。这也是为什么他总能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。具体细节我不便多说,这几次开会我被激发了出了不少新的想法和思路。
说几句题外话。我一直觉得在R&D中,Manager只负责people management和resource planning是行不通的。Manager最好要有扎实的工程师背景,要有很强的技术敏感性,这样才更容易做正确的判断。并且越往上走(直到Engineering VP)这种能力应该越强才对。如果说Manager是县官或师团长,TL充其量也就是师爷或者参谋,出谋划策可以,最终拍板,make decision还是得Manager。很多东西可以delegate,但重要的decision making不能。因为Manager要为手下的弟兄们负责,要为team的成败负责。一个不那么懂技术的Manager很容易被TL蒙蔽(有意或无意),做出并非全局最优的决定。久而久之,能说会道者上去,勤奋木讷者下去,organization渐渐从治世转为乱局(和帝国的兴衰何其相似)。
自从做了途客圈后,我就养成个毛病,总把自己放在某个位置做沙盘推演。我常常会想,如果我是xxx(比如G君),我会怎么做?我会如何make decision?我会如何去让整个organization更优化,更有战斗力和活力?当然,这些推演都是纸上谈兵,乱点鸳鸯谱。
G君还有个特点就是早出晚归。这周经常早上8点左右,晚上7点后都能见到他。他喜欢把会议放在早上9点(不管是和Sunnyvale team还是和CNRD team),这给很多同事整了个大难题:8点多正是堵车的时候,肿么办?
总之,G君值得期待。
(二)
再说说新来的DE K君。K君履历惊人 - Brown小本,Stanford研究生,然后SGI 4年(嘿嘿,Ex-SGIer),NetApp 9年,Zynga 4年(2009-2013),有6个US patents。Zynga 07年创立,11年上市,所以我猜K君应该发了笔横财(忘记当面跟他验证了)。
第一次见他是在3楼。我跟几个CNRD的老熟人在Pantry聊天,这哥们很唐突地加入并接管了话题,然后讲了个『冷』笑话。我没太听懂,但其他人都哈哈大笑(唉,no slangs,请讲英语普通话)。当时我以为他是 XX team里某个工程师,后来 XX 说他就是刚来的DE。充满活力,爱开玩笑的geek,这就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。
第二次见他是莫名其妙被 Program management team 拉进了一个会议。这会议是K君主导。K君一到,就把大家从椅子上拉起来,开站立会议。我顿时觉得这哥们有意思了。我喜欢站立会议,它让大家能集中精神在要讨论的事情上,而不是坐在那里一只耳朵听着,貌合神离。他把要做的事情分成sprint去manage,估计这是在Zynga里养成的习惯。讨论结束后,他立刻在会上就明确action plan和deadline,而且他的deadline是以天为单位,而不是在J记惯常的单位:周。我能感觉得到会上的其他人感觉不那么舒服,至少不适应这种style。
第三次是周五下午去他office跟他聊天。跟他拉家常你绝对不会感到沉闷,他话多,激情四射,玩笑一个接一个。聊到正题后,他展示给我他正在梳理的J记内部的整个process chain。这让我眼前一亮,我怎么从来没想过这么梳理一下呢?我甚至都没想过梳理一下途客圈的process chain呢?
总之,K君是个很好相处的人。我对他在Zynga的这段履历还是很看好(2009年Zynga应该还是startup的氛围吧)—— 我觉得在大公司里混日子,混title比较容易,但在startup里就困难多了。不过他的风格是否适合J记(agile v.s. waterfall),或者说他多大程度上能影响J记(得看他被授予什么样的权责),就看造化了。
(三)
这次出差,KP君跟我一道。我对KP君的第一印象很一般,觉得他是个典型的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蹦蹦跳跳的美国人。虽然上过几次他的课,但我对他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。
这次出差我们share一辆车。每天晚上我都工作到比较晚,所以他都把车钥匙留给我,自己步行回酒店。
他这次出差的目的是给这边的team做business training。但是,每天结束时他都显得很沮丧。有次他很郁闷地跟我抱怨事情进行地不那么顺利,因为这边的中国工程师,尤其是dev,不怎么鸟他。我跟他说你得摆正心态。原因大概有这么三个,第一,在CNRD,你是个外国人,大家会对你格外客气,但在这里,大家都是美国人,你不再特别。第二,CNRD平均年龄低一些,对这种training接受程度自然高一些。第三,CNRD你已经有些影响力了,这边却还零基础。
说着我突然想起了06年我来这里出差,参加一个training的场景。那个training是 "The Art of Presentation",training team花钱请的外边的trainer来做的。大家自我介绍后,我惊讶的发现十几个人中,R&D的人聊聊无几,Dev貌似只有我一人。要知道,这个site,R&D的人应该是占多数的。结果来的尽是PLM,PM,IT,blabla。你不能责备dev不求上进,因为在他们看来,写段代码要比这个有意思得多,这是性格使然。在途客圈里,诸多外事我也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,要不是跟投资人pitch我必须参加,我估计也会躲在一旁和工程师在一起快活地写代码(这性格对工程师来说没什么大碍,但对CTO的角色就是硬伤)。所以对一个Trainer来说,清楚地把握audience的性格特点也很重要。CNRD适用的,US未必;大多数人适用的,Dev也未必(dev就是这么个奇怪的群体)。就是这么个浅显的道理。
我与人接触的一个大原则是:不管跟什么人打交道,不管对方有什么缺点,你总能找到他的优点(有意思的是,我们所认为别人的缺点,往往是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,就像研发看sales觉得太吵,sales看研发觉得无趣)。KP君估计不太能和dev玩到一块,因为他sales的性格。但深入接触后,他其实是个很不错的人,为他人着想,乐于帮忙等等。周五早上我要给这边的dev和TL做一个presentation,我们8点到办公室后,我找了个会议室请他帮忙帮我看看我present的如何,他欣然同意并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。
(四)
周五晚上,我约老上司F君一起聊聊创业。F君心态很好,认为创业『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』,尽最大的努力后,成与不成并不那么重要了。和懵懵懂懂走上创业之路的我相比,他要成熟得多。他深谙『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』之道,在R&D刚刚起步阶段就开始actively engage customers,天天跑市场。这很好。dev出身的创业者,比如我,marketing/sales的感觉很差,往往光顾研发,忽略产品最终要交到客户手上。
我跟他说,我四十岁前还会不断创业,直到成功,或者时间证明我这号人不管怎么努力,就是不适合创业。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:F君多大了?我印象中他已经四十好几,但不能确定。
他告诉我他是六二年的。我有点吃惊。在这个年龄,以他的地位,财富,他完全可以退休,每天出海钓钓鱼享受人生。但是,他还在这里追寻创业的理想。这让我十分敬佩。我想,我应该把我的deadline放在五十岁,那时候我依然需要拥有这份闯劲。
F君跟我分享了一个故事。在他的职业早年,他的一个朋友,毕业于清华的很厉害的工程师,介绍他去E公司。因为没有past experience,他最终没能去成E,却成就了在NetScreen一段难得的startup经历。因为大环境的原因和执行层的问题,E不断走下坡路,最终那个朋友离开并加入Cisco。在最近的一次layoff中,他不幸中枪,现在还在艰难地寻找工作 —— 可竞争是如此激烈,他尽管曾经是个非常smart的工程师(现在如何不得而知),可年逾半百,和二三十岁同样smart,又精力充沛的工程师相比,已不具优势。F君说:我们做事要顺势而为,台风吹过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。炒股如此,工作如此,做startup亦如此。Totally agree。
(五)
这次来Sunnyvale,看到种种问题,我都痛心疾首。但这似乎是大公司的通病。有几个CNRD的工程师在外面转了一圈又回来,发现其实各个公司,EMC,Symantic,Microsoft,bla bla bla都差不多。一个公司就像一个人,从出生(startup),到成人(有些可能中途夭折),到壮年,到老年,到死亡。大家都在提基业长青,可真正存活百年以上屹立不倒的公司有几个呢?这似乎是个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。想想二十四史,里面发生的事情何其相似!不过话又说回来,如果大公司一直保持startup的状态,没有各种政治,产品不是政治妥协的产物,没有各种奇葩process,没有各种制肘,也不犯那些比较愚蠢的错误,那startup的生存空间何在?冥冥中自有天意,也许唯有这样,经济社会才能正常循环,生生不息。
如果您对本站的文章感兴趣,欢迎订阅我的微博公共账号:程序人生。每次博文发表时,您都能获得通知。此外,公共账号还会不定期推送一些短文,技术心得,供您参考。